公元前476年网上实盘配资,赵氏家族的老谋深算族长赵鞅离世。
这一消息传开后,各大世家几乎异口同声地松了一口气:“那个难缠的老头终于走了,我们的日子或许能好过些了。”然而,令所有世家都没想到的是,接替赵鞅成为族长的赵无恤,竟是个比他父亲更加阴险狡诈的人物。
春秋战国本是一个极其看重嫡庶身份的时代,而赵无恤不过是一个庶子,竟然能够登上赵氏族长之位,单凭这一点,就足以证明他背后有着非凡的能耐和手腕。
赵无恤,史称赵襄子,他的上位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。相传赵鞅曾亲自撰写一部家训,嘱咐儿子们必须熟记于心。几年后,他开始对儿子们进行考核。没想到,除了赵无恤,几乎所有儿子都敷衍了事,甚至世子赵伯鲁居然把家训弄丢了。只有赵无恤认真钻研,甚至能倒背如流。
展开剩余73%赵鞅好奇地问他背诵了多久,赵无恤坦言记不清,只记得每天早晨醒来,第一件事便是拿起家训朗读一遍。赵鞅听了,心中大喜,认为赵无恤极为孝顺用心。
不久之后,赵鞅告诉儿子们,他将一件宝物藏在山中,谁能找到,谁便是族长的最佳人选。几个儿子在山中四处搜寻,几乎掀起了一场小型地震,却一无所获,愁眉苦脸地下山。唯有赵无恤镇定自若,胸有成竹。
赵鞅再次问他们是否找到宝物时,只有赵无恤信心满满地说:“我找到的宝物不在物质,而是视野。站在山顶,我看见了代国的土地。将来我们便顺着山路向下,把那片地盘夺回来!”听罢,赵鞅这才安心,临终时亲手将族长之位交给赵无恤,含笑而逝。
这些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,多少有些传奇与修饰的意味,不过从侧面证明了赵无恤的非凡手腕。毕竟,以庶子身份当上族长,说明在赵鞅的众多儿子中,他无论在威望还是谋略上都是佼佼者。
但毕竟他是庶子,嫡长子赵伯鲁和其他嫡子们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支持。若赵无恤稍有差池,赵家便极可能陷入新一轮的内斗纷争。
对此,赵无恤表现出了宽广的胸襟,他破天荒地指定赵伯鲁的儿子为自己的继承人。
为何要如此安排?赵无恤深知,赵氏虽强大,却远非晋国最强世家。他的战略重心是扩张赵氏的实力和影响,而非自家兄弟间的无谓内耗。
通过指定嫡长子后代为继承人,赵无恤成功化解了嫡庶之间的矛盾,赵氏从此能够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外部扩张之上。
而他们对外扩张的目标,直接锁定了代国。
关于代国的史料有限,只知其君主曾无视周天子的权威,自封为王,实力不可小觑。
赵无恤采用了一个老练的策略:和亲。他将自己的姐姐嫁给代国君主,借此建立亲缘关系。
接着通过不断互送礼物,拉近双方关系,逐渐让代王对赵氏产生信任和依赖,误以为赵氏是真心交好。
正当代王在亲情与礼尚往来的麻痹中松懈时,赵无恤突然使出致命一击。
一次,他秘密调动军队埋伏在通往代国的要道上,并邀请代王赴宴。多次宴会让代王毫无戒备,带着仪仗队欣然前往。
席间,赵无恤亲自下手,刺杀了代王,随即命令埋伏军队迅速发起攻击。
代国猝不及防,兵力被缴,政权瞬间崩溃,国家被赵氏一举灭亡。
若说赵鞅吞并邯郸赵氏是赵氏集权的开端,那么赵无恤吞并代国则令赵氏实力迈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。
不过,赵无恤的做法实在太过狠辣,他的姐姐得知丈夫被亲弟所杀,国家被灭后,悲痛欲绝,绝望中选择了自尽。
赵无恤的这一举动震动了其他世家,大家纷纷开始增强自身力量,为即将到来的风暴做准备。
当所有世家都开始积极运筹帷幄,晋国的最终格局也即将揭晓网上实盘配资,未来的走向一触即发。
发布于:天津市竞逐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