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应该都听说过“纸上谈兵”的典故配资手机平台,意在警示我们:只懂得书本知识却无法将其应用于实战的人,最终只能沦为庸才。
赵括,这位从小研习兵书的才俊,在父亲赵奢去世后接替廉颇成为赵国的统帅。可是在长平之战中,由于战术上的重大失误,他被秦国名将白起轻松击败,导致赵国四十五万将士惨遭坑杀。因这场耻辱的失败,司马迁在撰写《史记》时,几乎未为赵括单独立传,只有在提及廉颇与白起时,简要提到过他的名字。
司马迁的这种态度,似乎加深了赵括仅仅是个“纸上谈兵”的庸才的印象。然而,历史上真的是这样吗?赵括真的是一位毫无才能的统帅吗?
许多人认为,赵括的失败主要在于无法将理论与实际战斗相结合,这在长平之战中尤为明显。
首先,赵括上任并非完全出于自身的能力,而是秦国施行的反间计。当时,赵国的名将廉颇坚决抵挡住了秦军的进攻,并通过防御战术封锁了所有敌军进路。秦国的军事压力与焦虑日渐加重。为了打破这一僵局,秦国派遣间谍渗透赵国国都,散布谣言称廉颇年事已高,且战术过时。与此同时,他们将赵括描绘成年轻、有创新思维的军事人才。
赵王听信了这些谣言,最终决定更换指挥官,将廉颇换成赵括。当赵括上任后,迅速改变了原有的防御战略,选择主动出击,这导致了赵军陷入秦军的圈套,最终造成了惨重的损失。
展开剩余73%这个结果似乎证明了赵括的无能,但这真是全部吗?
第二,正如俗话所说:“知子莫若父。”在赵括接任之前,他的父亲赵奢曾强烈反对让赵括成为统帅。赵奢非常了解自己的儿子,认为他并不适合领军作战。为了避免国家陷入危险,赵奢宁愿牺牲儿子的前途,也不愿让赵国遭受灭顶之灾。这一决定表明,赵括并不具备担任一位合格统帅所需的判断力和能力。
第三,长平之战时,赵括面对秦国六十万大军,明知自己兵力不敌,依然选择主动出击。为了能早日决胜,赵括与白起展开了正面较量,结果遭遇了敌军的诱敌之计。最终,赵国军队几乎全军覆没。这种没有充分考量敌我形势、冲动冒险的决策,导致了他在战场上的失败。
然而,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。他们认为,赵括在长平之战中的失利,虽然有他个人经验不足的原因,但也有许多外部因素影响,不全是赵括一个人的错。
首先,赵括虽然年轻,但自幼便深入研读兵法,被称为军事理论天才。他的父亲赵奢也认可他的军事才华。赵括曾随父出征,并在战场上凭借机智提出过有效的作战策略,帮助赵国在困境中脱险。尽管赵括长期担任军师,未曾亲自指挥大军,但他在军事理论上的造诣不可小觑。
其次,赵括上任后,赵军面临的局势极为严峻。廉颇的防御战术虽然有效,却让士兵长期处于紧张状态,且粮草渐尽,疲惫的兵力难以支撑。赵括的上任不仅是为了快速解决秦军的威胁,还带着赵王的命令,要尽早取得胜利。赵括没有其他选择,唯一的出路便是主动出击。
再者,赵括的上任是临时的,军中将士与他之间缺乏足够的信任与磨合。突然的换帅,使得赵括的命令未能得到严格执行,这也是赵军在战场上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此外,赵国政权内部也存在严重的内斗,许多优秀的将领和军官被权臣排挤,赵括就是其中之一。如果赵括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与机会,或许战局会有不同的结果。
再者,赵括所制定的进攻战术其实并没有问题。战场上,赵军在东,秦军在西,地形被太行山和沁水所限制,赵括正是想利用这一点,派遣增援队伍,封堵敌人的退路,造成夹击之势。然而,晋阳的赵军未能按时行动,导致赵括的计划失败。此时,赵军的主力被秦军包围并最终击溃。
尽管如此,赵括仍然展现出了极高的战斗素质。在被包围后,他并未放弃,而是积极组织防御并试图突围。在粮草匮乏、援军未到的情况下,他和赵军将士坚守了一个多月,最终壮烈牺牲。这一顽强的抵抗,消灭了秦国15万精锐部队,并拖慢了秦国的统一步伐。因此,赵括的失利不能完全归咎于他个人。
事实上,白起在战后也曾表示,赵括如果不死,将来必定成为秦国的大患。他对赵括的评价其实相当高,足以证明赵括并非一个一无是处的统帅。
综上所述,赵括是否真如历史所描述的那样,只会“纸上谈兵”呢?其实,长平之战的失败有许多复杂的因素,不能仅仅归咎于赵括一人。
发布于:天津市竞逐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